发布人:春泉节能 发布时间:2025-03-14
《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实施规程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规程》)中的“项目调整”条款是确保托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变化、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机制。项目调整机制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实施中的实际问题,更在于推动能源费用托管模式的长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。
一、项目调整的定义与内容
1、项目调整的定义
项目调整是指在能源费用托管合同执行过程中,因政策调整、技术升级、用能需求变化等客观条件变化,对合同条款、技术方案、节能目标等进行修改或优化的过程。
2、项目调整的内容
技术调整,如设备升级、系统优化等;目标调整,如节能率、碳排放量等指标的重新设定;费用调整,如能源价格波动、服务费用重新分配等;范围调整,如新增或减少托管区域、设备等。
二、项目调整的意义
1、应对不确定性,保障项目可持续性
能源费用托管项目周期通常为8-10年,期间可能面临政策变化、能源价格波动、用能需求增长等不确定性。如政策变化,国家提高能效标准,项目需调整技术方案以满足新要求;能源价格波动,电价大幅上涨,可通过调整费用分担比例,避免节能服务公司(ESCO)亏损退出;用能需求变化,扩建新增用能设备,需调整托管范围及节能目标。如某政府办公楼在托管期间因新增数据中心,用能需求增长30%。通过项目调整,重新设定节能目标并追加投资,确保项目持续运行。
2、优化资源配置,提升节能效果
技术迭代速度快,初期方案可能无法满足后期需求。技术升级,如CEMS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中引入AI算法优化空调系统运行策略,进一步提升能效;设备更新,如将老旧照明系统替换为智能LED,降低运维成本;数据驱动,通过实时监测数据,动态调整运行参数,实现精细化管理。如某学校在托管期间引入光伏储能系统,将节能量从15%提升至20%,并通过调整合同条款分享额外收益。
3、平衡双方利益,维护合作关系
托管项目涉及公共机构与节能服务公司(ESCO)的长期合作,利益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影响项目成败。风险共担,如因极端天气导致能耗增加,可通过调整节能目标或费用分担比例,避免单方承担损失;收益共享,如因技术升级超额完成节能目标,可通过调整分成比例,激励节能服务公司(ESCO)持续投入;纠纷预防,通过定期评估与调整,避免矛盾积累导致合作破裂。如某体育馆因举办大型赛事导致能耗激增,双方通过调整费用分担比例,避免了节能服务公司(ESCO)因亏损退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