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人:春泉节能 发布时间:2025-04-14
企业碳排放核算模型。实现对工业企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与分析。模型设计应根据应用场景,符合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(GB/T32151)系列国家标准、生态环境部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》和相关行业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等要求。
产品碳足迹核算模型。实现对产品碳足迹进行核算与分析。模型设计应符合相关国际规范,符合《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》(GB/T 24067)及对应细分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。
园区碳排放核算模型。实现对园区碳排放量进行核算与分析。模型设计可参考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(试行)》等,并根据相关要求迭代更新。
(六)业务应用
工业企业的业务功能包括能耗查询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计算、能源消费分析与用能策略推荐、能效对标、能流分析、能效平衡与优化、用能与碳排放预算管理、碳排放核算、碳足迹核算、供应链碳管理、碳核查支撑、碳资产管理等。工业园区的业务功能包括为入驻企业提供能源消费、碳排放管理等上述相关功能,提供园区内能源利用系统性优化等公共服务。
(七)互动展示
根据实际需求,通过大屏、电脑端、手机端等提供访问入口,构建相关数据、业务等的可视化能力。
四、保障措施
(一)组织保障。工业企业和园区可根据实际需要,建立能碳管理技术队伍,由节能降碳管理负责人,具有节能、能源计量、碳核算以及软件工程、信息安全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组成;明确节能降碳管理职责,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等相关制度,定期组织开展相关人员业务培训,提高节能降碳管理能力和水平。
(二)制度保障。工业企业和园区应建立健全能碳管理中心运行维护管理制度,加大必要投入,有效保障能碳管理中心的高效运维和持续更新。鼓励开展资源整合,将已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升级改造为能碳管理中心。积极创造条件,促进能碳管理中心与既有信息系统、工业互联网平台,以及各级能碳管理相关平台等的协调对接,实现数据共享,有效支撑节能降碳。
(三)网络和数据安全。工业企业和园区应增强网络和数据安全保护意识,落实《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(GB/T 22239)等国家标准,压实网络和数据安全主体责任。根据实际情况,对能碳管理中心设定相应的安全等级保护级别,做好重要数据识别、分级防护和风险评估,保障数据安全。
来源: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