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中心

INFORMATION CENTER
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资讯中心 > 政策法规

政策法规

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关于做好《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》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

发布人:春泉节能    发布时间:2025-04-14

  三、技术方案

  (一)系统架构

  根据信息系统建设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及相关要求,设计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系统架构。包括基础设施层、数据采集层、数据架构层、模型组件层、业务应用层、互动展示层六大板块。

  (二)基础设施

  能碳管理中心运行环境包括服务器、存储、网络、安全设备及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等。运行环境应稳定安全,确保能碳管理中心响应迅速,兼具易用、可维护、可扩展及稳定特性。应构建全面的系统安全协防体系,保障网络、系统及数据安全。

  (三)数据采集

  能碳管理中心可通过现有系统数据对接、仪表采集、手工填报和烟感实测等采集方式完成能源消费、生产经营等关键数据的采集和上传。加强能源和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检定校准。提高物联网智能传感器、智能仪表覆盖率,提升数据自采率。制定数据审核机制,采取区块链等存证技术,提升数据质量和安全防护。

  系统对接。通过接口方式,从管理信息系统、生产监控管理系统、生产过程控制系统、源网荷储及工业微电网系统等调用相关数据。

  仪表采集。部署智能电表、智能燃气表、热力仪表、称重传感器等采集装置,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络上传相关数据。

  手工填报。无法自动采集时,可开发填报界面,根据应用需求,填报主要能源数据与关键生产数据。

  烟感实测。针对碳集中排放场景,探索在线监测等实测方式采集碳排放数据。

  (四)数据架构

  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、促进数据互通和信息共享的作用,通过工业企业和园区生产管控、管理信息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既有系统和数据平台,以及构建基础数据库、采集数据库、业务数据库、统计数据库等方式,确保各类数据的安全性、准确性和高效利用。

  鼓励工业企业和园区根据实际需求,以国际国内相关权威碳排放因子为基础,不断积累聚集本土碳排放因子数据,逐步构建碳排放因子数据库,加强与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衔接。

  (五)模型组件

  加强能效对标、企业碳排放核算、产品碳足迹核算、园区碳排放核算等算法模型与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及相关要求的衔接统一。鼓励工业企业和园区依据业务需求开发模型组件。

  能效对标模型。实现对主要产品、设备的能效对标。模型设计应对照国家现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、设备能效标准,以及《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》《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、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》等要求。

 3/4   首页 上一页 1 2 3 4 下一页 尾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