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人:春泉节能 发布时间:2025-04-21
一、政策引领能源费用托管成为公共机构节能“新抓手”
近年来,国家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,公共机构作为节能降碳的“排头兵”,亟需创新管理模式。2022年国管局印发《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》(国管节能〔2022〕287号),明确提出 “能源费用托管模式是公共机构落实‘过紧日子’要求、实现节能降本的重要路径”。文件要求各级公共机构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专业服务商,以“零投入、降成本、可持续”为目标,激活节能潜力。 政策核心一方面托管方通过技术优化、管理升级实现节能收益,用户以节省的能源费用支付服务成本;另一方面合同期通常为5-8年,节能效果由第三方机构核定,确保透明公正。
二、能源费用托管的“三重优势”
1、财政零压力:用户无需承担改造投资,破解“资金不足”难题。
2、风险可转移:托管方承诺最低节能率(通常≥10%),未达标时补偿差额。
3、管理专业化:依托物联网、大数据实现能源系统实时监测与动态优化。
如北京市某区政府办公楼2021年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模式,由某能源科技公司投资200万元升级空调、照明系统,年节约电费80万元(节能率18%),合同期内用户累计净收益超400万元(数据来源:《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典型案例集(2023)》);深圳市某三甲医院托管方通过安装智慧能源管理平台,优化手术室空调与新风系统,年节省能耗费用150万元,碳排放量下降12%(数据来源:深圳市卫健委《2022年度节能工作报告》)。
三、标准护航:规范全流程管理
根据《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服务规范》(GB/T 42389-2023),能源费用托管需严格遵循以下流程:
1、能源审计:核定基准能耗,明确节能潜力(如某高校通过审计发现照明系统占电费35%,列为改造重点)。
2、方案设计:托管方提供“技术+金融”综合方案(如分阶段改造、收益阶梯分成)。
3、效果验证:采用国际通行的IPMVP(国际节能效果测量与验证规程),确保数据权威性。
标准亮点:1、要求托管方提供10年以上设备质保,避免“重建设、轻运维”;2、明确用户与托管方的权责边界,防止“扯皮推诿”。
四、实践路径:三步走破解落地难题
1、选准场景:优先选择能耗高、设备老化的领域(如中央空调、照明、数据中心)。如杭州市某图书馆通过托管改造中央空调系统,夏季电费降低25%(数据来源: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《2023年节能示范项目清单》)。
2、创新模式:探索“节能托管+碳资产开发”组合收益。如天津市某机关事务中心将节省的碳排放量通过碳交易市场出售,年增收30万元(数据来源:天津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平台)。
3、强化监管:建立“政府考核+第三方评估+公众监督”机制,杜绝“虚假节能”套利。
五、未来展望:打造“零碳公共机构”样板
截至2023年底,全国已有超2000家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模式,累计节能逾50万吨标煤(数据来源:国管局《2023年全国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报告》)。能源费用托管不仅是公共机构节能的“金钥匙”,更是践行“双碳”战略的“先手棋”。通过政策驱动、标准规范与模式创新,我国公共机构节能将加速迈向“零碳未来”,为全社会绿色转型提供示范标杆。
下一步建议:
1、扩大覆盖范围:向所有财政全供及差供单位延伸,由试点、示范到整县区推进,解决“冷热不均”问题;
2、强化技术赋能:在建设CEMS智慧能源管理平台,实现能源监测基本功能和节能智能化改造的基础上,推广数字孪生、AI预测算法,实现节能精准调控;
3、完善激励机制:对节能减碳成效突出的单位或项目,给予财政奖励或碳排放配额倾斜。
下一篇:返回列表